:::

生平年表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:::

西元1891-1950


 
李炳南老居士年表

 
名號:諱豔,字炳南,號雪廬,法號德明。以字行。
籍貫:世居山東省、濟南市、南門巷。
年齡:生於民前二十一年(一八九一)即清光緒十六年,歲次庚寅,夏曆臘月初七日。卒於民國七十五年(一九八六)四月十三日,時為夏曆丙寅三月初五日清晨五時四十五分,春秋九十有七。
學歷:山東法政學堂(山東大學前身)監獄專修科卒業。
家世:父諱壽村。母翟氏,諱師遠。弟諱華,字實美。元配張氏諱德馥,繼配趙氏諱德芳,子俊龍(字雲溪),皆已謝世。孫女珊、彤。均留大陸。
大事記要:
西元紀元
中國紀元
干支
年歲
大事記要
1891
清光緒16年
庚寅
1
夏曆十二月初七日,誕生於山東省濟南市南門巷李氏望族,世居於此達三百餘年。祖父景純公,父壽村公,好禮尚義,崇德博學。母翟氏,諱師遠,持家有方,頗具膽識。
1895
清光緒21年
乙未
6
入私塾,館設家宅附近正覺寺內(即今濼源大街二中對面消防隊處,原寺毀於文革。)公生長於書香門第,自幼穎悟,從此諸經子史,循次誦讀,早奠深厚國學基礎。
後又就讀於趵突泉附近之尚志書院(今趵突泉公園內李清照紀念堂處,曾為明清時代專門培養人才之機構)。由接觸西方科學新知,受新思潮影響,以奉佛為迷信,乃崇儒而斥佛,曾焚家中佛經像。及研哲學,涉及佛學,始啟探究之心。又兼學中醫、古琴、劍術,而於傳統詩歌,興趣尤濃,吟詠推敲,屢致忘食。
1908
清光緒34年
戊申
19
至山東法政學堂(一九一三年改制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,一九二六年改制合併於山東大學)學習法律,攻讀監獄專脩科(此為清末最早之新式教育)。
1912
民國元年
壬子
23
公與濟南學界組織「通俗教育會」,膺選為會長,積極推動社會教育,提倡忠孝節義。
1914
民國3年
甲寅
25
歐洲大戰起,日本攻下膠澳,於青島遍植櫻花,邀請地方官紳名士前往觀賞,公亦在受邀之列,感憤於國土為人竊占,冀望來年改種國產名花牡丹。曾賦詩云:「古曹吾魯南之疆。花產牡丹稱厥王。年來寂寞少車馬。春雨春風空斷腸。安得移栽遍此地。使我物華重發揚。何時如願眼中見。再與諸公歡舉觴。」
1916
民國5年
丙辰
27
前「通俗教育會」更名為「私立通俗教育研究會」,設講座於西門月洞,日日講學。又時往各市集講演,編印通俗詞曲,獲山東省府獎譽。
南昌孝廉梅擷芸光羲精於法相學,時在山東任高等檢察廳長,於濟南大明湖畔組佛學社,設唯識講座,公乃從學唯識,奠定日後深入佛學教典基礎。
1920
民國9年
庚申
31
出掌莒縣獄政,倡德化,醫囚疾,代收瘞。目睹舊監房湫隘傾圮,即謀興革。紆折數年,協商邑紳,重建監舍,炳煥寬敞,設施完善,頗獲好評。
1924
民國
13
甲子
35
哲嗣俊龍誕生於莒縣。
1928
民國17年
戊辰
39
連年內戰,前後數載間,莒縣頻遭兵禍,公周旋其中,保全民命。如在城危之際,縣知事棄城走,秩序大亂,公親率警兵,武裝露刃,巡行彈壓,或遣人縋城說敵,或親登城堞,勸阻犯軍等,民命賴以保全。
四月,大盜吳振山、史義成等謀襲莒城,知事王頌揚北去,縣府無人,公聯合各機關及邑紳,組織「臨時縣政委員會」,暫維現狀,以待軍援。
1930
民國19年
庚午
41
二月,復有軍閥高桂滋倒戈,橫據莒城,頑抗中央軍。城內遭圍軍砲擊,身困城中,達半年之久,民食殆盡,朝不保夕。見居家園圃中,蝶飛款款,逍遙自在,乃扼腕而嘆:「人反不如蝶」。偶閱豐子愷《護生畫集》,深悟弭兵之本,乃在戒殺放生。遂為蒼生立誓,是難不死,決定終身茹素。
1931
民國20年
辛未
42
獲讀印光大師蘇州弘化社寄贈《學佛淺說》《佛法導論》等佛書,深能契入。回顧從前所讀《金剛》《楞嚴》《法華》《圓覺》諸大部經書,及所作眉批旁注,不免望文生義,囫圇吞棗。遂於淨土,漸生信心,不復輕視反對,然猶憚人譏為淺薄,唯密行耳。
復聞印祖為通儒高僧,即思皈依。後因發起為鄰縣土匪埋屍事,得遇印祖弟子林氏函介,通信皈依,蒙印祖許可,賜號「德明」,並親筆開示。爾後,數年間,與印祖問答法要,郵遞頻繁。
在此前後期間,適逢濟南城東淨居禪寺,改闢為十方叢林,開十輪金剛法會,請北平真空禪師駐錫開示,公遂依之學禪,且與該寺方丈可觀法師共同參究,長達八年之久。
 
1934
民國23年
甲戌
45
莒縣重脩縣志,總纂為翰林莊陔蘭心如,公受邀,兼任分纂,設局於莒縣賈氏花園。公乃由獄政轉事史乘,負責纂脩古蹟、軍事、司法、金石四類,逾三年而竟其事。
往蘇州報國寺參謁印祖。適祖師閉關,蒙關中開示終日,大受感召。時值寒冬,曾賦詩〈楓橋〉〈報恩寺瞻塔〉二首。中有「千里故人城畔月。霜天送客上楓橋」,「無數寒鴉纔入定。半天鈴語月明中」佳句。公自皈依印祖後,即熱心隨緣弘化,亦常引介信眾皈依,甚得印祖嘉許。印祖〈復宋慧湛居士書〉有云:「莒縣監獄官李炳南,提倡不二三年,莒縣人皈依者,已有一百多,皆士農工商政界之男子。」
 
1935
民國24年
乙亥
46
公兼治歧黃之術,獲中醫師執照。
 
1936
民國25年
丙子
47
莒縣縣志重脩竣,公治裝北返,任職濟南省法院。
八月三十日,於山東濟南淨居禪寺,依可觀法師求受五戒。
九月二十六日,復於山東濟南女子蓮社,依大雲法師進求菩薩戒。由是道業益進。
 
1937
民國26年
丁丑
48
一月,受莊陔蘭太史推薦,應聘入「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」,任教讀先生及主任秘書職。
十二月,日軍入侵山東,魯南告急,隨孔奉祀官德成避居重慶。訪重慶長安寺,遇見久仰之太虛大師,同時重逢梅大士擷芸,再隨大士研學唯識,深入法相經論。
在長安寺,初謁太虛大師時,獲梅大士推薦,太虛大師即派公至監獄弘法,偕蜀僧定九法師,遍蒞講述,頗受大師讚賞器重。公在長安寺曾講述四諦十二因緣。
 
1939
民國28年
己卯
50
為避日機轟炸,隨奉祀官遷入西郊歌樂山,結廬林間,命曰「猗蘭別墅」。於山巔雲頂寺任講席,終致廟宇為之重新。
公居蜀時,日機屢施轟炸,彈下如雨,幾為崩土所埋,而仍奔走於硝煙彈雨間,為「賑濟會」,賑濟災黎,了無懼色。
又,避渝八載之間,復依白教嗊噶呼圖克圖、紅教諾那呼圖克圖脩持密法,都百餘法門,愧皆無成。從此確信印祖之提示,於淨土一門,死心塌地,專脩專弘。
此期間,曾見唯識學者,有藐視淨土為寓言權說之論,乃撰《阿彌陀經義蘊》以駁之。
 
1940
民國29年
庚辰
51
秋,又為印祖介紹皈依弟子,印祖回示云:「汝等好好念佛,將來世界,要造成人間地獄,以後再不可介紹皈依,有發心念佛者,即皈依當地僧。」預感印祖恐不多住世。
十一月初四,印祖圓寂生西,行荼毘禮時,公以戰禍未靖,未克參加,悲痛逾恆。
 
1943
民國32年
癸未
54
夏,慈母翟太夫人在濟南往生,以國難未克奔喪,公悲慟欲絕,於寺延僧超度。後凡興辦諸事業機構,多以母難日(夏曆十二月七日)為成立日,其孝思不匱有如此者。
 
1945
民國34年
乙酉
56
日本降。舟少未即歸,至明年始還金陵。
 
1946
民國35年
丙戌
57
九月,由四川重慶乘舟抵達南京,從奉祀官住京三載,恆於普照寺、正因蓮社等處講經說法。
 
1947
民國36年
丁亥
58
九月,適逢蘇州靈巖寺「印光大師塔院」落成,舉行靈骨奉安典禮,公作「靈巖印光大師靈骨入塔」五言古詩一首,紀念祖師,中有「蝮蝎蚖蛇輩。及門氣轉和。持此皈依心。信能化干戈。世間出世間。補益等無頗。蓮開十三葉。再見真僧伽」讚頌佳句。
十月,返濟南。戰後,雖曾陪孔奉祀官三返曲阜,以濟南路尚阻難歸,致流亡十年,故鄉濟南僅此一返。有詩〈還家〉四首、〈濟垣雜興〉八首之詠。〈濟垣雜興〉之七云:「菊花團紫柿丹黃。野客挑來擔擔霜。風帽蹇驢山上去。難逢故里度重陽。」
 
1948
民國37年
戊子
59
七月,致函四川定光寺如岑法師,蒙如岑法師復函慈允,於南京正因蓮社舉行代授皈依典禮,引薦蓮友皈依三寶。有「如岑法師再復南京李炳南居士書附來書」刊於《淨宗月刊》第八、九期合刊。
 
1949
民國38年
己丑
60
徐蚌役後,神州易色。
二月,奉命押運卷宗行李,隻身浮海來臺,續任奉祀官府秘書,寓臺中。初居新生日報社巷內(今民權路八十五巷),繼居復興巷,再遷和平街,後寓正氣街。公餘之暇,展開弘法利生事業。
四月,於臺中市居仁街法華寺開講佛法,是蒞臺首度正式說法。並於寺內設「施診處」,親自義診,接引聽經。
五月,於法華寺開講《心經》《四十二章經》等,設圖書組,倡印《歧路指歸》《光明畫集》《無量壽經》《學佛淺說》《勸人專脩淨土法門》《龍舒淨土文》,編印《當生成就之佛法》《佛說阿彌陀經摘注接蒙義蘊合刊》。並成立「放生組」,每月放生兩次。
又,申請中醫診所開業,經臺灣省政府生處核准。四十一年五月,臺中市政府核發「炳南中醫診所」證照,所址位於臺中市東區新庄里復興巷十六號。
 
1950
民國39年
庚寅
61
一月,夏曆臘月初八,臺中市法華寺舉行世尊成道日慶祝會,公受邀解說三皈依意義。並行方便法,領眾皈依四川定光寺如岑法師。
又,公講解皈戒要義時曾透露:「奉祀官府孔德成先生,擬派學人至臺北任職。」眾人聞之黯然淚下,甚至有一二蓮友跪地懇求,願公常住臺中弘化。公深受感動云:「吾之因緣或在此。」遂打消北上計畫。
又,至員林公開演講佛學,講題為「佛教的本質」。
又,赴臺中監獄弘法,受聘為名譽教誨師。
二月,《阿彌陀經義蘊》《佛學問答》於《覺群月刊》連載。(《覺群》於民國三十五年由太虛大師在上海創辦,其後停刊。朱斐居士在臺改刊發行,以宏揚淨土法門為宗旨。)
又,夏曆二月,於臺中靈山寺首次春季佛七中開示法要。
又,靈山寺星期念佛會舉辦佛學演講,公應邀開講《無量壽經》。
四月,隨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在中部巡迴演講。
又,臺中市北屯慈善堂及臺中贊化鸞壇,原為一般神壇,因執事等常來參加靈山寺、法華寺念佛道場講經法會,受公感化日久,均改而皈依正信佛教,成為淨土道場。
六月起,復分身至豐原慈龍寺、慈濟宮、龍意堂、臺中寶善寺、二分埔慈善堂、彰化曇華堂、鹿港龍山寺等處弘法,大扇蓮風,並於覺生》刊登「應邀講經不受報酬啟事」。
又,《覺生月刊》接替《覺群月刊》,公任社長,撰「創刊辭」。《阿彌陀經義蘊》、《佛學問答》亦在《覺生月刊》繼續連載。
又,法華寺淨土道場,由賴棟樑等發起,舉行「李炳南老居士講經壹週年謝恩會」,並發行特刊,該寺住持智雄師則在《覺生》撰文「紀念炳公老居士一年間的弘化工作」,加以翔實報導。
十二月,靈山寺自夏曆十一月十一日起啟建彌陀聖誕念佛道場,應邀日夜兩次開示,其後每年佛七應邀開示,直到民國七十五年止。
又,在法華寺舉行「印公大師入寂十周年紀念日」追思大會,公主持上香,並撰寫祝文及「印光大師圓寂十周年紀念回憶」文。
 

cron web_use_log